
在肥城市石横镇四合村的农田里,农机手正娴熟地操作旋耕机进行种肥一体化作业,所过之处,土地平整,沟垄分明。然而配资之家论坛主要有配资炒股,就在不久前,持续的降雨让这片土地含水量饱和,给秋播带来了不小的挑战。
眼下正值小麦秋播关键时期,在肥城广袤的田野上,机声隆隆,一派繁忙景象。面对前期连续阴雨天气导致土壤湿黏的不利影响,肥城采用“农技+农机”深度融合模式,充分发挥协同效能,以科技力量破解秋播难题,确保小麦播种提质提速,为来年夏粮丰收奠定坚实基础。
“地太湿,机器不好下地,心里着急啊。”不少农户曾为此忧心忡忡。面对这一难题,石横镇迅速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,开展现场“会诊”,精准指导农户把握播种时机、控制播种深度和用种量。同时,加强对农机设备的巡查检修,确保每一台机械都能以最佳状态投入生产。
“我们组建了6支农机服务队,每天穿梭在田间地头和农机合作社,及时排查解决农机故障问题。”肥城市石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牛金红表示。这支活跃在生产一线的技术服务队伍,已成为农户秋播作业中最可靠的“技术后盾”。
与此同时,在仪阳街道王晋村的田野上,多台大型机械正开足马力,同步开展秸秆还田、土地深翻、旋耕整地等作业。铁牛驰骋之处,土地焕发新生。
“目前,我们正在进行大犁深翻和旋耕整地作业。”正在田间忙碌的农户王兆勇介绍,“等地整好了,根据现在的墒情,预计两天后就能开始播种。”
然而,今年连续的降雨也让王晋村的部分散户感受到了压力——自家农机具不足,秋种效率难以保障。面对这一难题,村“两委”充分发挥集体统筹优势,果断采取统一招投标的方式,组织农机力量,采用“歇人不歇车”的连续作业模式,免费为农户实施秸秆还田,有效破解了散户的秋种难题。
“每台机器日作业量约100亩,我们通过提前规划作业路线,科学调配农机流转,形成了‘收一块,还一块,准备种一块’的高效作业流水线。”仪阳街道王晋村村委委员王铁路介绍说。这种精细化的农机调度模式,使秋播效率得到显著提升。
而在肥城市湖屯镇张店村万华农机合作社的农田里,一台新型宽幅免耕湿播机正在进行小麦播种作业,成为秋播现场的 “硬核帮手”。与传统播种设备不同,这台农机拥有国家发明专利,能够一次性完成秸秆还田、旋耕、施肥、播种和镇压等多项工序,彻底改变了以往多机协作、工序烦琐的播种模式。
“我们这款专利产品具有‘四不怕’特点:不怕地湿、不怕秸秆、不怕积水、不怕坑洼,就连深陷的车辙也能轻松应对。”农机生产厂家山东区域经理魏永军自豪地介绍着新农机的卓越性能。
新型农机的推广应用,让万华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刘万华尝到了科技带来的甜头。他承包的400多亩地,原本因土壤湿黏而延误了农时。
“这台机器真是帮了大忙,”刘万华指着正在作业的播种机说,“它一次性完成多项作业,让我比传统方法提前10到15天完成播种,大大降低了成本。”他俯身拨开土壤仔细比较,“你们看,无论是秸秆还田还是未还田的地块,播种的小麦均匀度、深度都十分理想,效果出奇地好。”
提前播种不仅抢回了宝贵农时,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。魏永军算了一笔经济账:“提前10~15天播种,仅种子一项每亩就能节省三四十元。虽然油费每亩约10~15元,但综合计算,每亩可节省作业费约100元。更重要的是,适时早播为小麦赢得了更长的生长期,预计每亩可增产150斤左右。”这实实在在的效益,彰显出科技赋能农业的巨大潜力。
当前,秋播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。从田间地头的精准指导到农机合作社的设备升级,从集体统筹的农机调配到新型农机的推广应用,肥城正以全方位的创新举措,推动小麦秋播工作提质增效,为明年夏粮丰收筑牢坚实基础。
(大众新闻记者 李培乐 通讯员纪宗玉 肖明媛)
益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