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晚股票配资怎么赚钱,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在中国成都开幕。这是世运会是自1981年以来,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,吸引了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余名运动员参赛。
\n当世运会落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,赛事就成了文明交流的媒介,城市就成了国家形象的窗口。从奥运会到亚运会再到世运会,每一项国际赛事的举办,既“检测”出举办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成色,也展现出开放包容的中国气度和“万里尚为邻”的东方友谊。
\n从2019年获得举办权,再到昨天开幕,当6年的准备浓缩到火炬点燃的一刻,透过世运之窗,我们看见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活力中国。
\n8月7日,这是开幕式上的焰火表演。当日,第12届世界运动会开幕式在成都举行。记者 梁旭 摄/新华社
\n在历久弥新中看见文明中国
\n7月26日,世运会火炬传递在三星堆博物馆“点火”,途径金沙遗址、大熊猫基地、武侯祠、三苏祠,最后在兴隆湖湿地公园“收火”。这条11公里的传递路线,就像一条从青铜文明走向现代城市的文明纽带,中华文明的传承脉络,也在火炬传递中完成跨越千年的闭合。
\n本次世运会,文明是一根串连场内与场外、体育与人文的主线。比如,奖牌“竹光”的绶带设计采用国家非遗工艺,会徽设计的灵感源于大熊猫、芙蓉花和中国结,火炬“竹梦”的造型以三星堆青铜人像为灵感。这些中华文明长河里的明珠,为竞技赋予了文化内涵。此外,龙舟、武术等竞赛项目,也将在世界赛场上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。
\n当然,文明不仅体现在源远流长上,也体现在服务细节中。志愿者的每一次答疑解惑,市民的每一个真诚微笑,工作人员的每一次嘘寒问暖,都是中华文明在当下现实场景中的具象化呈现。体育铺路搭桥,文明交流互鉴,世运会既是中国递给世界的邀请函,也是世界再一次感知和读懂中国文明的新窗口。
\n这是8月3日在成都世运会运动员村内拍摄的文化活动区。记者 胥冰洁 摄/新华社
\n在自立自强中看见创新中国
\n本次世运会期间,“啦啦队员”将更具科技感,因为它们是一个个身高约1米、体重约30公斤,名叫“镋钯”的人形机器人。这款中国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,能用灵活的“脖子”跳高难度舞蹈,调皮而表情丰富。
\n赛场是运动员的战场,也是科技服务于民的舞台。当AI裁判通过360度高速摄像头精准捕捉赛场瞬息,“小吒”机器人踩着风火轮当向导,无人警务巡防车紧急响应一键直达……这些“中国造”,不仅提升了赛事质量和服务水平,也让世界看见了中国创新力量的奔涌。
\n智能技术与竞技体育的融合,把这一届世运会的科技感拉到满格;而这背后,是全国上下以“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”为使命,推动“科技自立自强”的实践累积。透过这次“智能世运”,我们看到了它的科技含量,也清晰感受到了神舟大地上千帆竞发的创新热潮。
\n在赛事经济中看见活力中国
\n近日,加拿大软式曲棍球国家队队员劳布里提前抵达成都,随即开启“买买买”——她用境外银行卡乘坐地铁,在逛商场中享受“即买即退”便利,这不禁令她感叹,“走在热闹的春熙路和太古里,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活力”。
\n活力,是场上运动员之间的你追我赶,也是场下赛事“流量”带动的消费、激发的运动热情。据统计,今年成都已举办世运会相关活动1200余场次,吸引观赛游客50余万人次。这些看得见的数据和看不见的红利,画出了赛事经济的活力轮廓: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的体育热爱,文体旅深度融合的产业迸发,吉祥物、会徽等周边的文体衍生。
\n透过一场赛,看见一座城,感知一个国。赛事经济的活力背后,是中国240小时过境免签“朋友圈”的不断扩容,是推动外卡支付便利化的持续努力,是营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。它们既是活力的成因,也是活力的助手,相信会在“滚雪球”中激发更多活力。
\n8月3日,嘉宾在成都世运会运动员村开村活动上启动开村装置。记者 王曦 摄/新华社
\n在可持续发展中看见绿色中国
\n国际大赛是机遇也是挑战,办好了是城市名片,办不好也会面临“白象效应”——资产维护成本与经济效益失衡。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、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,后续都曾出现因场馆维护费用过高、使用率低,而被爆破、沦为“鬼城”的先例。此次世运会,当地“能改不建、能借不租、能租不买”的思路,将在世运史上留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。
\n比如,27个竞赛场馆(场地)均为改建或临建;15个室外场地依托户外公园、公开水域等改建临设,呈现“赛在园中办、人在赛中游”的魅力;赛事使用的LED屏幕等设备,日后将服务学校教学……这种以小成本发挥大功效的办赛方式,体现出城市治理水平,也为全球大型赛事的举办,提供了“低成本、高适配、可复制”的中国方案。
\n可持续发展的背后,体现的正是中国用绿色描绘未来的创新力和行动力。从“盼温饱”到“盼环保”,从“求生存”到“求生态”,新时代以来,生态文明建设已是社会共识。当这份共识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,绿色中国便催动着经济、文化、体育等各行业蝶变。正如此次火炬的颜色以绿色和银色为主,象征着的正是中国时时逐“绿”而行、处处向“新”发力,在可持续发展中与世界共赴未来的愿望。
\n在开放松弛中看见自信中国
\n7月29日,成都世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立,共有321名运动员,其中教师、学生、企事业单位人员和自由职业者约占2/3。这份人员构成的松弛感,并非是对成绩的“躺平”,而是体现出中国从“金牌竞技”到“全民体育”的自信松弛,因为在武术、蹼泳、攀岩、技巧、健美操、龙舟等众多项目上,中国此次都有望夺金。
\n从火炬手选拔多元化,聚焦快递员、环卫工人、网约车司机等平凡身影;到一改往例,选择在露天场地举办开幕式;再到勇敢创新,用代表个性的街舞作为开场表演……在赛事筹办、文化表达、综合服务等方面,我们都能看到此次世运会打破惯例、坚守价值的自信。
\n这份自信的背后,体现的是举办大型国际赛事的城市实力,体育盛事带动全民运动的蔚然成风,运动员的自信大方与个性真我,以及社会舆论对竞技得失的平常心对待。这些角度或许有限,但已足以展现出自信中国的一个维度、一个侧面。
\n成都世运会主媒体中心内景(8月4日摄)。记者 冯开华 摄/新华社
\n以体育之名,聚世界之力,筑未来之路。当世界各地的运动健儿涌向成都、涌向中国,体育正化作“世界语”,沟通中外、连接东西。此次世运之旅,开启的不仅是一段竞技征程,更是一场和合共生的文明对话、一次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育盛会,也让世界再次看到一个十足自信、色彩斑斓、充满希望的活力中国。
\n原标题:重庆瞭望|从世运会看中国股票配资怎么赚钱
益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